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2024-04-04 08:25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陀本人即是一位善于观察、把握自己和他人心灵,从而获得自我解脱并能使他人获得解脱的大智慧者、心灵导师。佛教的心学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对整个人类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陈兵教授的新著《佛教心理学》,即是一本对佛教心学进行系统梳理与阐释的专著。

心是什么?我是谁?为何我们会思考,有欲望感情?心理和生理、行为、环境究竟是什么关系?心的潜能有多大,如何开发许许多多关于心灵的问题,在这本《佛教心理学》中均用佛教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回答。在《佛教心理学》中,陈兵教授详细介绍了佛法有关心理现象、深层心理结构、心理过程的理论,探讨了心理与生理、行为、环境的关系,更涉及佛教关于认知、人格、情绪、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死亡心理、管理心理、教育心理、艺术心理、犯罪心理等理论。最令人瞩目的是,此书还详尽总结了有关禅定心理、佛教心性论、明心见性之道、清净心、修行偏差心等,可以说是佛教心理学的精华所在。

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会发现佛教心理学更关注心灵的整体,将心理、生理、环境放在一个系统之中进行讨论,尤其注重对心理深层结构和心理潜能的探讨,从心出发解释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全体生命现象之生灭规律,赋予了生命更加积极、崇高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涵盖了心理、生理、行为、环境、生存价值及意义的大系统心理理论,正是佛教心理学的伟大之处,也是当今科学心理学诸多学派最欠缺的方面。

此书第七章《心性论》,第十二、十三章《自治其心,自净其意》,第十四章《明心见性之道》介绍了佛教各种修心的方法,并从心理学角度给出解释并展开讨论,对当代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心性论、明心见性等可以说是佛教心理学最独特的内容,涉及心的本质以及直接体悟心性本质的方法。佛陀说法49年,却自称无一法可说,原因就在于心性的本质无法用言语进行精确的说明。佛教认为,人可以开发心所具有的止、观两种能力,对心的本质产生直接的体悟,进而运用由此产生的智慧断除烦恼,超凡入圣,获得涅槃的永恒幸福。佛教所用的禅定方法,现在虽已受到超个人心理学派所重视,但还不能被主流心理学界所认同。实际上,西方的科学心理学更多模仿近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便如此,一些自然科学的学者仍否认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例如;精神分析学派从诞生伊始就遭到很多人的攻击和反对,而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更被人抨击为一位神秘主义者。其关键就在于,心理现象所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对其研究并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际上,佛教研究心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是继承、总结了当时东方民族已有的一些修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这些方法都是用来传递一种无法言说的体验,是对心之本质的体验,并且有着极强的个体针对性。佛教用来研究心的方法已经传承了2500多年,被世界各地无数修行者反复实践,虽然并非每一位实践者都能在一生当中获得佛陀所发现的那种认识和体验,但也并不能就此否定其存在和价值。仅仅武断的斥之为迷信或某种精神疾病,并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如果我们想知道人能长多高,那么很明显,应该挑选一些长的最高的人,对他们进行研究。如果我们想了解人类精神境界、价值观念和道德进步等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那么,通过研究那些最 具有道德、伦理品质的人或者圣洁的人,便会得到关于这些问题的大部分答案。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对东方瑜伽,特别是佛教禅定修行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已成为心理学研究当中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之后的第四势力。

佛教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今天的人类文明看似已取得巨大成功,但实际上人对自身的认识才刚刚起步。人类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并不在于人类能够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和科学手段,而首先在于人能否冷静的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科学手段既可以让世界变成天堂,也可以让世界成为人间地狱。

事实上,当今心理问题的泛滥,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社会安定的严重问题。更为可悲的是,自诩万物之灵、掌握高精科学技术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依然未能摆脱犯罪、战争、环境破坏等巨大阴影。残酷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探求那最初的斯芬克斯之迷--人,认识你自己!人类的命运只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而佛教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所发现的生存之道,或许能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另一种思路。

最后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佛教心理学是否是一门新的学派或子学科。从目前心理学学科体系来看,还不存在这样的分类,唯一接近的就是文化心理学。然而,将佛教视之为一种文化,研究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心理行为,和将佛教的理论本身视之为一门心理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佛教具有独特的心理研究方法、系统的心理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或者说实验),完全称得上是一门心理学。至于其真伪对错,则需要不断的实践来检验,并非纯粹理论争论所能解决。正如陈兵教授在此书绪论中所言:从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看来,佛教的主要内容甚至可以说就是一门心理学。笔者认为,陈兵教授此书中整理的佛教心理理论,实际上也正是佛法的精髓所在,这种智慧本来就是实践中发展而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只是随着历史发展,其宗教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最终成为现在的宗教形态。因此,这本《佛教心理学》既可以说是在恢复佛教之本来面目,同时也为佛教的研究超越人文领域,继而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奠基,在佛教研究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这本《佛教心理学》含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显密二宗,整理了从古印度到藏传、南传、汉传历代祖师的言论观点,俯览2500多年的佛教发展,真正称得上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佛教心学精华。陈兵教授把深奥复杂的佛教理论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与范式进行了勾勒,还多处引用心理学的新研究成果弥补佛教心理学之不足,十分适合现代人,特别是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人研读。这本《佛教心理学》因其独特的视角,自然也就带有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意义及使命。随着这本《佛教心理学》的出版,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佛教心理学,重视东方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深邃智慧!

评论问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