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峰禅师的境界

2024-07-08 08:55

宝峰禅师的境界

◎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宝峰智瑄禅师(海舟慈嗣)条云:

宝峰因天奇瑞参,师问:甚处来?曰:北京。师曰:别有去处么?曰:随方潇洒。师曰:曾到四川否?曰:到。师曰:四川境界与此间如何?曰:江山虽异,风月一般。师竖拳曰:还有者(这)个么?曰:无。师曰:因甚却无?曰:非我境界。师曰:如何是汝境界?曰:诸佛不能识,谁敢强定名?师曰:汝岂不是著空?曰:终不向鬼窟里作活计。师曰:西天九十六种外道,汝是第一。瑞拂袖便行。

宝峰智瑄,《续五灯会元》作宝峰明瑄,苏之吴江范氏子。因在寺院做木工活,遂出家拜海舟永慈为师。天奇本瑞,南昌钟陵江氏子,礼荆门州无说禅师披剃。后来离开无说,遂往蜀中,谒楚山。问:某甲闲时看来了然明白,及至临机,因甚茫然?山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楚山是楚山绍奇,明初至中叶禅门一大家,念佛禅的倡导者。天奇对自己的心境经常不稳定感到困惑,特别是在有事临来发生时,更是茫然。楚山告诉他只

有你的念头在毫厘之差,所以才有天地悬隔的感觉。这就是在公案中询问四川境界,也说明天奇已经从四川回来之后,在南京与宝峰见面。

明末高僧莲池祩宏在《竹窗随笔》参究念佛中说:国朝洪、永间,有空谷、天奇、毒峰三大老。其论念佛,天、毒二师,俱教人看念佛是谁,唯空谷谓只直念去亦有悟门。此二各随机宜,皆是也。由是说明天奇受楚山的影响,推行念佛是谁的法门。宝峰与天奇本瑞之间的问答,则反映的不是念佛是谁的参究方法,而是禅宗典型的无心境界的讨论。天奇禅师回答宝峰禅师的境界提问,认为江山虽异,风月一般,这说明他并没有超越认识,仍是起了分别心,所以宝峰要进一步继续追问,天奇仍然是围绕自己要追求的境界来作答,认为自己的境界是诸佛不能识,谁敢强定名?执有境界之想,仍有有生的想法,这不符合佛教的无生正理,是执空为有的表现。宝峰只好专门指出;他的执空表现,但是天奇还不同意,宝峰最后只能说天奇的想法是属于外道的做法。宋代著名的禅师永明延寿曾经说过:如西天九十六种外道,皆求出离,因遇邪师,反沉生死。本来禅宗的境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得到,不必专门去求去修,但是天奇却老是要去修去追求外在的我境,这就违反了禅宗的佛在心中,不从他求的宗旨,宝峰对天奇的批评,这对一直在不断追求修行的天奇来说,当然是最大的侮辱了,气得他拂袖而去。但是这正是这一提醒,让天奇猛醒,使他甘心情愿地归依了宝峰,正式成为入室的嗣法弟子。

宝峰对天奇的开示,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因为太多的禅师虽然自认为一直在修禅宗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但是实际上却仍然是追求外在境界上演练,所以这则公案得到后人的首肯,金粟禅师曾评价云:宝峰应机绵密,觌面活埋,不是天奇和尚洎合失却一只眼。虽然如是,且如何是九十六种外道底第一?良久云:诸佛不能识,谁敢强安名。宝峰老婆心切,天奇一时心迷走失,强立安名,是起贪著之心,怀希望之意,如同蒸砂,砂不是饭,因果不同,体用俱失。牧云门禅师云:何故繁词扫不开,一拳高鉴自能裁。西天外道虽蒙记,透网之鳞唤不来。 孤云鉴禅师云:随方潇洒大方家,拶著当头便返踯。个中境界阿谁知,诸佛从来不能识。宝峰禅师一记重拳当头,将还有顿悟成佛之性的天奇返掷而回,收入网内。全鉴旭禅师云:一般风月,境界幽深。诸佛不识,谁是知音。桃花烂熳春风远,千里相思动客心。既是幽深境界,岂非他人能知,只有在特定的情景当中,才能够起心动念,由而感知。

可见,宝峰禅师的这个公案,对修行者来说,确有惊醒棒喝的作用,它指出了见性成佛之自心自悟的真谛。《宗鉴法林》载拳石沃对这个公案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

临机棒喝当时分,鹘眼龙晴手自亲。触着通身寒彻骨,不惊人处也惊人。

拳石沃是扬之通州人,俗姓葛。其生平史籍无载,仅列有他的法语:僧问:如何是你有拄杖子,与你拄杖子?师曰:光影俱忘仔细看。曰:如何是你无拄杖子,夺却你拄杖子。师曰:别有灵光照胆寒。曰:恁么则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也。师曰:你作道理会那。从法语看,拳石沃禅师奉行的是通贤常用的马祖喝弟子的方式,用大机大用,直指人心的临济宗宗风,以子之矛还子之盾的反向思维的形式来启发学人,让人解惑。

拳石沃的这首诗偈,前两句是说运用大机大用的临济禅法的恰当之处,宝峰禅师画龙点晴手自亲刃天奇本瑞的高明地方,后两句是说天奇的悟道时的感受,在不惊之处却得到了惊人的效果。较牧云门禅师、孤云鉴禅师和全鉴旭禅师几人的评价,拳石沃的点评的风格则又有不同。他不像这几位禅师刻意讨论宝峰禅师的高明之处和慧眼睿识,而是重在描写天奇本瑞的悟道过程,通过宝峰禅师的提醒,天奇终于悟道自己的悟道境界是在外道里面打转,所以他才生气拂袖而去。诗人王维曾经说过,学诗浑如学参禅。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里也曾说:诗人造极之诣,必在神诣。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诣之极。可见,参禅的感受最高的境界就是在于突然有悟,达到了悟境。宝峰禅师的一句话,将天奇通身彻骨点透,这是大智慧,这就是不惊人之处,却起到了惊天动地的效果,所以具有非常强的镇摄力和穿透力,拳石沃的慧眼抓住了这一点,比其它几位禅师又高了一筹。

摘自《禅》总第92期

更新于:3个月前
上一篇:明学长老 下一篇:蒋介石与太虚大师
评论问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