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2024-08-20 09:11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起来学习佛法、讨论问题。末学也常常收到大家的这些提问,都是跟修学有关的,实际上这些问题只要能够多听经,多去深入经藏,问题自然都没有了。

我们净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当年他虽然没有以音声弘法,而是靠回复大众的来信,把佛理和修学所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答复。因为来信也很多,印祖就写了一封长信,把大众修学上的这些疑问进行了汇总,统一的答复,这叫做「一函遍覆」。实际上,当时民国初年的时候大家的修学问题,到我们现在都有,而且这些问题是重重复复不断的出现。因此末学就想到,与其一个一个问题的解答,倒不如我们把印光大师写的这封「一函遍覆」文章拿出来认真学习一遍,可能大家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这是一个快捷方式。印祖当年是一函遍覆,我们利用几堂课也来遍覆,统一回复。如果在听完这「一函遍覆」的讲解之后,大家还有问题估计已经不会很多了,那时候也可以再把它提出来,我们在那个基础上进行讨论,相信这个讨论的高度也就不一样了,深度也不一样了。这个「一函遍覆」,印祖他自己有一行小字批注,当中说到,他说:

【语虽拙朴。】

就是语言虽然很笨拙、很朴素,这是印祖的自谦,谦辞。

【义本佛经。】

可是里头的义理都是根据佛经来的。所以这「一函遍覆」可以说是印光大师一生修学佛法的一个心得的凝聚,虽然语言非常浅显、朴素,一般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够看得懂,也能听得懂,可是里面的义理完全是跟佛在经里讲的一样。

【若肯依行。其利无穷。民国二十一年。】

如果真正能够按照「一函遍覆」这里面印祖的开示来修行,利益是无量无边,无穷的。这个无穷的利益,包括现生我们能够离苦得乐,命终也能够往生西方,这真的是『其利无穷』,所以我们来认真的学习印光大师这篇文。

印光大师我们都知道,根据传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虽然他自己不承认,可是有人传出来。这是一个小女孩,她在作梦的时候梦到观世音菩萨跟她讲,说现在有一位大势至菩萨正在上海主持法会,主持什么法会?「护国息灾法会」,他是大势至菩萨,他的名字叫印光法师,妳去找他。这个小孩做了这个梦,也不知道谁是印光法师,其实对大势至菩萨也不了解,去上海找。那时候正好印光大师在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这个女孩就找到印光大师,跟印光大师说了她梦中的这些情形,被印光大师呵斥,不许妳乱说。真正佛菩萨再来,他也绝不暴露身分,不许人去说。

我们仔细想想印光大师的行持,真的跟大势至菩萨非常相像,大势至菩萨修行的法门,昨天我们讲到中峰国师开示的《净宗法要》里面学到了这一句,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大势至菩萨必定是深居简出,他心都收摄回来,六根从六尘境界中收回来。他示现给我们看的必定是深居简出、不喜攀缘这样一种行持。印光大师一生都是躲在藏经楼里面研修佛法,一直到七十岁才出来讲了几天经,平时都在自己的关房里面念佛修行,真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且印祖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从《楞严经》里抽取出来,附在净土四经之后,做为净土五经,这种贡献,我们想想确实是大势至菩萨的作为。所以我们要以极其殷重的心,至诚恭敬来学习这篇开示,得到的利益就无量无边。虽然大家没有这个文稿,但是没有关系,末学念一段讲一段,语言很浅显,很容易懂。我们来看这篇文:

【一函遍覆。】

『遍』就是普遍,『覆』是回复,用一篇信函来把所有大众的问题都答复了。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这一开端印祖就把净土法门提出来,他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三根是上、中、下三根,都适合修净土法门,利根也好,钝根也好,都能在这种法门里头得度。所以下至地狱众生,上至等觉菩萨,都可以修净土法门,而且都因净土得度,这是极其广大、殊胜的法门。所以是『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世尊以大慈悲心出现在我们世间,为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说明白,劝导我们看破放下、求生净土。上圣就包括四圣法界里头声闻、缘觉、菩萨、佛,下凡就是六道众生,统统都接引,引导他们求生净土,令他们在此生中,即生能够了生死、出三界,所以这是大法。

【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如果对这样的广大殊胜、稀有难得的大法不能够深信,或者信了之后不能够专修,这就太悲哀了。这一生能了脱生死的机会就白白错过,这是最大的悲哀。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生生世世都没完没了,好不容易遇到,又放过了,所以『可不哀哉!』下面说: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你看印祖开示,跟我们昨天讲的中峰国师开示是完全一样。净土法门以什么为宗?宗就是宗旨,是修行的方法,净土法门怎么个修法?『信、愿、行』,这称为净土三资粮。这讲的完全跟蕅益大师(莲宗九祖)在《弥陀经要解》里开示的一样,所以真的,祖师他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下面讲到信、愿、行,讲解释了: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讲到『信』,也讲到三条。第一个,是信我们这个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这是苦乐悬殊。我们这个世界大家都已经很了解了,叫五浊恶世,你看生老病死谁没有?谁都会有,哪怕是再富贵的,地位再高的,过去当皇帝的,也免不了生老病死,这苦。生很苦,我们都忘了。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一个人出生之前在娘胎里十个月,这胎狱,就像在地狱里一样。母亲喝一口凉水,他就感觉到寒冷无比,像寒冰地狱;母亲喝一口热水,他就觉得好像在火烧地狱;母亲动一动,他就好像在地震中。所以这是胎狱,在胎里头就像在地狱似的,十个月。一朝分娩,佛比喻是夹山地狱,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是非常苦,一出来,细嫩的皮肤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人的手去抚摸的刺激,他就觉得全身好像针扎一样。我们也有这些感受,譬如说你受过伤,外伤,如果是伤口包扎得很紧,一下子把你的纱布给撕开,里头那些血肉接触到空气,你也觉得刺痛。这孩子他就更加的敏感,所以他一出生都是哇哇大哭,大家有没有见到哪个孩子出生笑咪咪的?没有。他为什么哭,他不笑?他苦,苦而且还不能够表达,旁边的人,父母、亲属见到他还乐,他苦得够呛,大家还拍掌,很高兴。

没想到这一生出以后,就开始接受人生的苦痛了,老、病、死,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很苦。还有「爱别离」也是苦,离开我们所爱的人,很苦。像一个孩子,如果是五、六岁大的,父母把他送给老师教,那孩子都常常每天想着父母,每天都在哭,这是他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你所爱的人偏偏离你而去,像夫妻也是这样,恩恩爱爱的,就偏偏有一个早死。可是如果是夫妻之间不和睦的,常常吵架的,倒是白头到老,这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他们能够活到白头到老,这是很苦,这怨憎会,不是冤家不聚头。还有「求不得」,你所求的偏偏得不到,古人都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不如意。所以我们在这世间即使遇到再不如意的事,也要把它看淡一些,无所谓。因为世间本来就是不如意,人来这世间本来就是要受求不得苦,所以何必在这不如意里头去求如意?那叫做妄求。把这个世间放下,到极乐世界那才叫真正如意。所以既然你知道有求不得苦,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求,你无求就不苦,有求皆苦,有欲皆苦。还有一个「五阴炽盛」,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们的精神,这是身体和精神。我们的思想统统都接受煎熬、接受折磨。我们自己身有感受,夏天很热,接受炎热的煎熬,冬天又很冷,接受寒冷的煎熬;有时候身体里头有内热、有内火,全身好像都不知怎么办,或者是里面有湿、有寒,也觉得身体不好受,这是身体的苦。精神的苦就更多了,常常在感受上、在思想上遇到种种的困惑,等等,这都是五阴炽盛,像被火烧一样。所以人都是有苦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苦。

极乐世界是乐,极乐世界的乐我们是想象不出来的,那种乐大概从经上能够体会得一点。佛说极乐,那是乐到极处,可是什么样的乐,你没去总是不知道,不能体会。它这种乐是没有苦的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乐不是建立在苦的对面的那种乐。有苦有乐,那种乐不是真乐,那种乐,佛叫做坏苦,他乐完了还得苦。像我们吃饭,吃饭美味佳肴很乐,吃起来很香,叫你吃一碗你很香;吃两碗就没那么香;再吃三碗,不行了;再吃个四碗、五碗、十碗、八碗,完了,就变得很苦。所以乐后面都是苦,那是建立在苦对面的乐,那种是有对待、有比较的乐,不是真乐。极乐世界的乐它是清净的乐,没有苦、没有对待的乐,那叫做极乐。这个乐我们凡夫也很难想象,但是是真乐,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没有五阴炽盛,没有那些苦,甚至连色界天的坏苦、无色界天的行苦统统没有,寿命无量寿,永恒的清净法乐,我们要生起向往之心。这是信,第一个。

第二,『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我们要信自己是凡夫。佛在《华严经》里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讲得很清楚,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我们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跟如来没有两样。可是现在确实是凡夫,为什么?因为有妄想执着,也就是我承认我自己现在妄想执着放不下,我有烦恼,受业力的束缚,所以我本有的佛性不能够显发,我没有办法得到佛的受用。虽然我本来是佛,但是我现在得不到佛的受用,这很麻烦,我要求解脱。可是自己是业力在束缚,靠自力(自己的力量)来断惑证真,就是断烦恼、证果、开悟,这个我自己达不到。确实达不到,为什么?我们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法弱魔强,真修行人就少,外面的魔障特别多,自己业障又特别重,靠自己力量这很难。譬如说我要靠我自己参禅,修禅开悟,这个很不容易。到了末法时代,真的,亿万人当中罕一得度,这是佛在经里讲的。所以佛在《大集经》里提醒我们,末法时代众生要以净土得度;正法时代以戒律成就,你持戒精严就能够得度;像法时代以禅定得度,你修禅定就能开悟。可是到末法,我们众生根机大不如前,持戒、修禅都不够用,就要什么?你念佛修净土得度。这是什么?靠的不仅是自力(自己的力量),而且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靠佛力。所以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我们靠二力才能够了生脱死。这是第二个信。

第三,『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在《无量寿经》里我们都看到,愿愿广度众生,这个愿的核心就是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所以『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你能念佛,你能够深信不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其人临命终时』,你在临命终的时候,『佛必垂慈接引』,阿弥陀佛一定来。你得相信,佛必,必是必定,因为佛有愿在先,佛是个不讲妄语的人,说到就做到,所以佛必定会垂慈接引,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对佛的愿行要有坚定的信心。这主要是从事上来讲这个信,跟中峰国师在开示当中讲的信也是异曲同工。

能够信事,在事上修,这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能够信这个事,还能够信理,那就更好,可以帮助你提升品位。所以中峰国师开示,虽然事上我们要相信,但是我们要明白理。理是什么?昨天学到国师讲的,「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这是理。我们这个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我现在是凡夫,也相信阿弥陀佛接引我能往生,这些都是事。事后头都有理,理是什么?这些事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没有出你那个真心,没有出你那一念。所以要往生佛国,按照理上来讲,就是你能够把你的染念转成净念,就能从我们这个苦世界转成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我心中所现的佛,在我心中接引我心中这个凡夫,从我心中的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到我心中的极乐世界,究竟不出心外。这不是在心外的,统统是我当下这一念真心,要信这个。所以这样信的话就更踏实,因为道理明白了。如果道理不明白也没关系,为什么?在事上能真修,极乐世界这个净土法门也能够摄受,阿弥陀佛也能接引。所以这个法门妙,你即使是不明白理,但事上你能够不废,你能够真干,照样往生。你看印祖在这里讲得很简单,他就不讲理,他光讲事,这就是印祖慈悲,对中下根人,对于不明理的人,告诉你事,你能够修就行,因为你能够事上真修,你理就具足了。如果是事上不肯修,你明白道理,理也不能够圆明。所以不能执理废事,事上修比理上明白更重要。这是讲到信。另外讲愿:

【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这个『愿』,印祖讲得极其简单,真的比中峰国师讲得更加具体、更加简单。这是慈悲到极处,让我们这些末法众生,没有很多时间去研修教理,能够明白这个初步的,能够干就行。什么叫愿?就是你愿意放下这个苦世界,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样就是真愿,这跟蕅益大师讲的完全一样。蕅益大师讲,能够真信切愿就是发大菩提心,往生与否关键在你有没有信愿,真愿意去你就能够去,所以愿出离苦世界。

大家觉不觉得这个世界很苦?如果觉得这个世界还不错,家里环境也挺好的,还能享受享受生活,儿女成群,也很孝顺,自己经济收入也蛮高的,夫妇合好,关系都很融洽,真的好像没什么苦,那就麻烦了,就不愿意出离。要知道这些乐都是暂时的,你现在愈乐,等你离开这个乐的环境的时候你就觉得愈苦。所以对一个很贫贱的人来讲,他死到临头的时候反而觉得乐,为什么?总算解脱了。可是对一个大富大贵、很快乐的人,他死到临头的时候那才叫苦。所以你那个是真乐吗?不是真乐,佛讲得很好,那叫做坏苦,你愈乐将来就愈苦。所以天人临命终时身上出汗他都觉得苦不堪言,我们现在每天出多少汗都无所谓,天人到临终的时候五衰相现,其中一个相就是身体出汗,他就受不了。你想想,这哪是乐?所以真正看明白了就愿意放下,即使是再富贵再享受的生活我都不稀罕,我都愿意放下,哪怕是让我生天做天王我也不去干,知道那个不究竟。我就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是永恒的、清净的妙乐,所以要发起这个愿。

我们到底发了这个愿没有?怎么样检验自己发了愿没有?那就要平时看看自己到底还有没有放不下的,如果还有一桩事情放不下,那个愿就不彻底。所以遇到顺境的时候,有没有起贪爱的念头、舍不得的念头?对于人事物都好,凡有舍不得、放不下的这些念头,那就是愿不切。如果遇到逆境的时候,还有没有瞋恚的念头、不平的念头?如果还有,那也是愿不切。因为什么?还跟这个世界种种的牵扯、种种的瓜葛纠缠不清,那往生净土的愿哪里能说切?所以真正切愿往生的人,这个世界都可以放得下,好的也很好,不好的也很好,随缘度日,内心里一点执着都没有。就像一个人出行,走到一个地方住个旅馆,那个旅馆里面条件、卫生,好的也很好,不好也无所谓,明天就走,就回老家了。就这么个心态来随缘度日,讲得通俗一点,这叫得过且过。这样每天增长自己信愿,信愿具足才能往生。每天信愿坚固,那干什么?每天得过且过,你总得干点事,就干一桩事,就是下面讲的「行」,行什么?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我们就干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是我们由衷想干的,其它事都可以无所谓,都不在乎,就念阿弥陀佛,而且是『至诚恳切』的念『阿弥陀佛』。想到如果我这个佛号中断了,这个佛号念得不清净,这就很难跟佛感应,所以常常生起那种恳切的心,那种畏惧功夫间断的心。这样念佛,『时时刻刻』都不『暂忘』,没有暂时的遗忘,佛号真的是不离,佛不离口,不离于心。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

我们修学最好是有一个早晚课,朝暮都在佛前『礼拜持诵』,持名或者诵经。诵什么经?诵《阿弥陀经》,或者是《无量寿经》,这就很好。我们在此地实际禅寺,早课诵《无量寿经》第六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净宗修学的理论核心,这个好,我们师父上人制定的《朝暮课本》。晚课我们是做三时系念,六个小时三时系念,读三部《弥陀经》、往生咒、还有念佛,朝暮(早晚)课诵都有念佛。平时随着自己的『自身闲忙』,你如果空闲的时候就多念一会佛,如果是比较忙的就少念一点,反正随着自己的闲忙立一个课程。这个课程把它固定下来,天天都不改变,即使是再忙我也要把它完成。如果是很忙的人,立的课程可以少一点,从少到多慢慢进步。不要一开始立得很多,一天要念十万句佛号,好了,第一天能念十万,第二天只念个八万,第三天念个五万,后来过几天就念个一万、两千的,最后就恐怕一百句就了事了,这愈来愈退步,这就是个衰相。倒不如一天,我从最少的开始,最少是什么?九次十念法,这个能做到,九次十念法;完了之后再增加,我念个一千佛号,每天一千;慢慢能够固定一段时间,再增加到两千,再增加到五千,再到一万,慢慢增加,这是一个进步的相。

【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

『行住坐卧』,不管你的身体在做什么事情,只要是不做用心的事、不用动脑的事,你心里就念佛;在方便的时候,不打搅别人的时候,口里也能念佛。如果你要动脑的时候,动脑的时候就专心把脑子动好,把事情做好,做好之后把事情一放下,佛号就提起来。

【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

这是讲到,最好修行人连睡觉功夫都不间断,这《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这一日是讲什么?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佛号都不间断,那就说明睡觉的时候还要念佛。这个一般人很难做到,但是能不能有人做到?真有人能做到。如果你念佛念到有一定的功夫,念得习惯了,佛号自动都会能念。像我就听说,在一个寺院里面打佛七,佛七当中大家都睡在一起,住大通铺。其中有位女众菩萨,她每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家都睡得很深,结果她就在那里大声念佛,这佛号把大家都吵醒了。大家醒了之后就跟她讲,妳不能这样的大声念佛,晚上吵得大家都不能入睡。她也就跟大家道个歉,就不念了。不念之后,大家继续睡觉,睡着睡着,又被她的念佛声给吵醒了。结果打开灯,看到她还在那里念,闭着眼睛念,原来她已经入睡,睡着了。结果把她推醒了,她才不念。这个人是什么?她睡着的时候就忍不住大声念,那平时她肯定也是佛号在心里不中断,虽然口上没念,心里她是念的,到了晚上睡着了,自己控制不住,所以口上也念了,醒来的时候就不念。这是什么?她真的这个佛号能够做到不间断。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人只要能够养成个好习惯,就好像一个惯性似的,他的佛号都不中断。就好像我们呼吸,人只要活着都会呼吸,呼吸你不用下意识去控制它,它也能呼吸,你睡着了,睡着了也会呼吸。这是什么?习惯了。所以你要养成像呼吸那样的习惯的念佛,那你的功夫就很不错了。睡觉的时候也要念,当然不要吵着别人,要默念,不要出声,而且出声会伤气。

这里印祖特别告诉我们,应该『只念阿弥陀佛四字』,这是如果你念阿弥陀佛,你还没有一个习惯的念法,那最好是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四字。当然你要念六字也可以,加个「南无」,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也行,当然多了两个字,就比四个字要难念一点,字多就难念,这印祖告诉我们。你看真的是替我们这些末法劣根、下根的众生着想,尽量给我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慈悲到让你念六个字都嫌给你压力太重,让你念四个字。所以我们真的是要很好的去修行,不要辜负祖师的一片悲心。当然如果你念习惯了六个字也就不要改,一改,那习惯重新建立又要一段时间,念六字也行、四字也行,这是各人习惯不同。下面讲:

【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

我们平时念佛也要注重威仪,这是对佛的恭敬。如果自己威仪不整,衣服不整洁,或者自己在洗澡的时候,大小便的时候,或者进到不干净的场所,就不要念出声,应该默念,这是对佛的恭敬。为什么?因为你在不适合念出声的地方念出声,会引起鬼神的不满,是这么个意思。

【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

所以在这些地方默念,功德是一样的。如果出声念,反而就不太如法。

【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别人不闻)。】

这是讲金刚念。

【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这是教导我们念佛,这行门,可以用『大声念』,可以用『小声念』,也可以用『金刚念』。金刚念就是用很小很小的声音,小到只有你自己能听到,别人听不到。『心中默念』也行。念得出不出声,这是看你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环境。念的要领最重要的就是这三条,『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心、耳、口要三个相应,能够把心耳口给摄住,就能把六根摄住。都摄六根,我们最重要的把意舌耳三个根摄住,用什么摄住?用一句佛号,清清楚楚、字句分明这么念,不要念得好像贪快,念得自己都听不到自己在念什么。这么念下去,人家不知道你念啥,你自己也听不清自己念啥,这就没有什么效果。所以真能够心口耳摄住念佛,『如此,则心不外驰』,这个心就被收回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妄想渐息』,你的妄想慢慢的就息灭。『佛念渐纯』,念佛的念慢慢的就纯,纯就是里头夹杂的愈来愈少。一开始妄念很多,念着念着就这么念下去,假以时日,经过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年,你功夫出来了,你这个佛念就愈来愈纯,心就清净,这『功德最大』。所以念佛功德是最大的,修什么功德都不如念佛功德。

上面这一段,开门见山,印祖给我们开示了「念佛法要」、「净宗法要」。昨天刚学习了中峰国师的净宗法要,今天又聆听印祖开示的净宗法要,全都讲的是一样的理。下面所讲的是,正修以后,我们要讲助修。信愿念佛是正修,下面讲助修,助修是什么?是修德修善。下面印祖开示说: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

你看,这就是「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一福。所以我们师父上人禀承了印祖的法脉,十分强调净业三福,如果没有净业三福的基础,说老实话,念佛正修也不可能得力、不可能成就。所以『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行孝;『奉事师长』,凡是教导我的老师,以及有真正道德学问的大德,我们都要恭敬奉事,奉事是为他们服务、效劳,以孝养父母之心去奉事师长。这是孝道和师道。落实在哪里?师父上人讲了很多次,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教导我们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下来是『慈心不杀』,要养慈悲心,仁慈的心。仁慈的心是天心,起心动念都要积德行善,不能有丝毫的恶意、恶念。用什么来做到慈心不杀?师父教导我们用《太上感应篇》落实慈心不杀。你看《太上感应篇》讲的,前面一段讲的是慈心方面,「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这一大段都是教我们蓄养仁慈良善的心。后面一段「茍或非义而动」,这一大段下来完全是讲到帮我们断恶,断身口意的恶业,这是教导我们落实不杀。不杀,不仅是不能杀害生命,不能伤害一切众生,不能让众生生烦恼,这都属于不杀,更不能伤害众生的法身慧命。《太上感应篇》前后两段合起来一看,前段讲慈心,后段讲不杀。所以师父真的是慧眼,让我们用《太上感应篇》来落实这一条。印祖尤其劝勉我们不能杀生,杀生的果报感应的是天灾人祸,战争都是杀业所致。所以印祖劝导我们『当吃长素』,应该吃长素,不要吃肉。如果一开始不能够完全断肉,要慢慢的来断,先吃花素。即使没有完全断荤,也不可以自己亲手来杀,这是说明要先吃三净肉开始。什么叫三净肉?不是你亲手所杀的,也不是你听到、见到他所杀的;另外这个动物也不是为你所杀的,不是为了招待你专门给你杀的,不是,这种肉叫三净肉。从这里开始慢慢的断肉,最后吃长素。吃素真的是健康,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对我们养慈悲心都大有好处。下来是『修十善业』:

【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

身体不能造作杀盗邪淫。不『杀生』,不仅不能杀害一切众生的身命,而且不可以伤害一切众生的心理;不能有伤害众生的行为,也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要断这个杀心。不『偷盗』,是不占人便宜。不与取,我们要把它断掉,人家的东西没有经过人家同意,绝对不能拿来用,甚至不能够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这都属于犯了偷盗。不『邪淫』,这是念头里不能有丝毫不正的念头,邪淫才能够断得干净。当然印祖这里教我们身不行杀盗邪淫之事,这是最低标准,这是小乘戒律,事上不能有;大乘戒律是讲心上不能有。下面讲:

【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

这是我们的口业,不能讲骗人的话,妄语是骗人的,欺骗别人。尤其一个大妄语不能讲,就是未证言证。譬如说我自己没有那个功夫,不能说自己有了,我自己说自己已经证得什么什么果位,我已经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了,这叫大妄语。如果你没有真正证得而说自己证得,那个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戒经上说得很清楚。其它的妄语也不能讲,因为打妄语存心欺骗别人,都是把自己的那种真诚心破坏了。『绮语』是花言巧语,讲些好听的话,欺骗一切众生,或者是讲些无聊的话,随便乱开玩笑,都是绮语,都是让心不清净。『两舌』是讲是非,讲某人某人怎么样怎么样不好,蓄意的毁谤、挑拨离间;或者是在一个团体里头、一个道场里面煽动是非,讲道场怎么怎么不好,这团体怎么怎么不好,让别人对这个团体、这个道场失去信心,这都是两舌的恶业。『恶口』就是粗鲁的、难听的、骂人的、野蛮的这些话语,我们要把它戒掉,讲的话要柔软,要把慈悲真诚体现在我们的言语当中。

【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

这是讲的意业,意业不要有『贪欲』,贪什么?财色名食睡,这种贪欲都要放下。世间人贪这些五欲都会堕落,甚至会丧身辱国,更何况是修行人?修行人如果贪这些财色名食睡的欲,将来必定会堕落。所以这五欲,我们常常听到「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是跟地狱联系得很紧密的,要是不把它放弃,地狱就很难避免,这是贪欲。『瞋恚』是什么?心里面有那种恼怒、不平、怨恨,这些心理要把它放下;还有嫉妒的念头要放下,看见别人好,看见别人修行比我高,或者是得到的声名很高,名闻利养很充足,心里就起了嫉妒、不平,这都是属于瞋恚的业。瞋恚的这种业因感得的是地狱的果报,瞋恚是火,所以地狱是火途。贪欲这个业因感应的是水,所以水灾是贪欲所感的。我们看到现在南北极的冰在快速融化,海平面在上升,很多人说这是个自然现象。其实这是人为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这些人类贪欲增长太快,感得海平面上升,水增加了,这是马上能见到的业因果报。

下面『愚痴』,是不明事理、不明因果、邪知邪见,这些是愚痴,感得是畜生道的果报,现前的这个世间愚痴的业因感得是风灾的果报。所以世上的这些地震也好,水灾、火灾、风灾也好,统统都是贪瞋痴慢感得的。傲慢感应的是地震,因为他不平、傲慢,地震。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这身口意三恶业断掉,这是印祖开示我们必须做到的。下面又讲到:

【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

这是讲到我们要修德,要讲伦理道德。五伦关系我们要知道,在五伦关系当中我们要恪尽本分。五伦就是指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只要你是个人,你肯定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在这关系当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好自己的本分?这是讲到十义,五伦十义,十义是十种义务。印祖这里讲到,父要慈,子要孝,当父母的要有仁慈的心。什么是仁慈的心?一定要把儿女教成好人,只有好人才有好报。所以真正仁慈的父母,必定是把儿女教成好人,教成一个有德君子,这样才算尽到父母的本分。子要孝,做儿女的要孝顺父母、孝敬父母、孝养父母。孝道是整个道德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如果孝道没有了,佛法也就建立不起来了。因为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能够孝亲才能尊师,能够尊师才能够成就道业。所以子孝是最重要的德行。『兄友、弟恭』,这兄弟之间友爱,晚辈向长辈要恭敬,长辈要爱护晚辈。『夫和、妇顺』,夫妇之间要和顺,不能够因为小事争吵,甚至闹离婚,那些统统都是不够夫和妇顺的。『主仁、仆忠』。今天又没电了,我们就先讲到此地,时间也到了。末学在跟大家分享过程中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新于:24天前
评论问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