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钦老和尚开示 四
广钦老和尚开示 四
△ 修行要一心,不怕吃苦,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固执己见)。无所求、无所执着,就没有烦恼,也没有妄想。什么事都随缘,这样慢慢就会无我,慢慢就能放下,慢慢心就会空,就自在,念佛就能一心。若有所求,执着很多,这样“条件还很多哩!”出家是出家,条件求太多,身心就不自在。
△ “吃苦了苦,能忍才有福”,吃的苦有多少,了的业就有多少。
△ 如果有人故意找麻烦时,我们应该想:“这是给我修行磨炼的好机会,让我能进道。”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不好,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在分别。
△ 口,对修行来说也很重要,心好而口不好也是失败。身、口、意好才好,勿论是非,勿执我相,都是这个“我”在作怪。
△ 修行一定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这样才会有磨炼的机会。不是只一两个人、三四个人共住,又没有丛林、佛门的规矩,很容易变成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这就没有磨炼的机会,没有什么可参了。
△ 丛林以规矩为宝,出家修行要依规矩去修,不可依世俗法,把世俗的念头再拿来佛寺绕。一个守规矩的人,身心会自在、宽涵而无所挂碍,别人看了就高兴。
△ 寺要有规矩才不会乱,否则一定会乱。古时丛林,各人职事各人领,犯了规矩,起单或跪香,毫不客气,一切听规矩,不是说你对不对,你说你对,也要出去。不要个人职事不领,而去乱别人,说是非。
△ 僧团的规矩即是佛的法,约束我们的身心能向佛。否则在娑婆世界,种种的放逸,要解脱是很难。
△ 出家要弃贪、瞋、痴,学正道,不要学邪道,不可将俗气带进佛门。所以出家人须至丛林中磨炼,才知道为什么要出家?丛林有佛之理路,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来了脱生死。出家,不要空过时光,要认真求了脱生死,否则,就还在四生中。若有一恶念,仍会堕落四生中,变成牛、马、蛇等,要得人身很难。
△ 台湾现在无处参,都是越参坏念头越多、越散乱。所以要参你自己的贪、瞋、痴,什么念头起来,你自己知道,自己去断。
△ 修行要参“会刺激我的”,拿这些来修,回光返照,心地法门——忍。
△ 道心坚固一点!不要受这些外境的影响,打这些妄想、打这些外境。
△ 妄想无主,佛有主。(自心有主)
△ 要修到“没有刺激”。(即心不被外境所转)
△ 有一位佛学院的学生问:“我要到哪里修,较会有成就?”老和尚指着心。
△ 主要把心先安住在常住,才能办道,无所求、无所执着,便无烦恼。
△ 在厨房才有行可修,修行就是要修苦行,不然要修什么行?若一休息就爱想、爱吃、爱睡、这个(指头脑)就迷……。
△ 厨房的工作,是真属于福慧双修的工作,但在于是否能巧妙的运用。若能把不好的东西,加予适当的烹调,做出来的菜比新鲜的菜好吃,则是修福又修慧。
△ 叫人家做事情是用“按耐”的,不是用管的。说:“这样做比较好适喔!”不是说:“我要这样,你偏偏那样做!”
△ 苦行就是“行愿”,有愿即不会感觉苦,“无我”就无烦恼妄想,本性就清清楚楚。有法自度才能度他,寺庙住,西方就有我们的份。
△ 愿力第一要紧,有愿就不感觉苦,无愿就会感觉苦,业障马上到。有愿就“无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不会想说我现在在做,有没有人看到?否则就是没愿,修坏行。修好行,业障自然会消;心清净,就能安住,不是说对不对,对也给你阿弥陀佛,不对也是。听是听,烦恼要自己断。
△ 苦,才能看出我们的道心。有愿才有承天寺。
△ 《心经》包含的内容很大,要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行”,到了自然明白。
△ 一天是一天的功德,一分钟也跑不掉。一分钟是一分钟,一日是一日,一年是一年,随业所转。虫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也做过。
△ 为别人吃苦,才能发菩提心。
△ 不要因为“苦”而起烦恼,有机会让我们修,是我们的福气,再苦也没有地狱那么苦。
△ 自己不要紧,别人较要紧,为别人不为自己,修行要吃苦。行这个愿,六根才清净,才能发菩提心,愿意利益众生。例如煮饭菜,就什么都会尽心去做得干净。
△ 修行要修福慧,过娑婆劫要吃苦。没吃苦,业障更加多,受、想、行、识,更散乱。
△ 愿是在心中,不是说出来的,心中就有毅力,照愿去行。
△ 要修苦行。若有愿,肯吃苦,则修行路一定走得圆满。
△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一心吃苦来行,越有苦,越愿、越舍身,种菩提因,就会成佛果。
△ 有苦才有道,道行会招感一切处。
△ 某法师向老和尚说他辗转听来的——
虚云老和尚说:苦功用不够,就是不会开悟。如拜佛觉得腰酸,不适苦……而挫,就是没办法。要多拜佛,就是要拜佛!
老和尚:对!愈苦就愈……,就是这个苦,苦要吃下去!要有愿!没愿力就马虎。
△ 下心,修这个业,吃苦才能消业,病苦、种种身心之苦……。
△ 出家第一要放下,否则被生死绑住。我们的苦,是西方的寄托,苦到最后转为乐,心有主就有寄托,极乐就在心头。
△ 修行做苦事要有愿,慢慢做,到了有一天,愿满了,就没有我相,就会开悟。
△ 如果不做事,坐在那里就会乱想,妄想越扩大。平常做事中,就是要看我们的心怎样?平常这一念如果保持不好,则临终这一念就很危险,一念到西方,一念堕三途。
△ 出家,若不杀生,有坚固心,则至少还可做个天人,不用在畜生、饿鬼、地狱轮回。
△ 出家如再去读佛学院,毕业出来,增加我慢心,想当住持。殊不知用什么统理大众?不会有人受感化的,没有人待得住。出家当切确苦行,多念佛,福慧双修。
△ 就算你很聪明能讲经说法,走到每一个国家都能懂得语言弘法利生,但是要小心!本要度众生,反让众生度走了。再说,若能如此,到最后,你的生死能了否?我们出家要做什么事情、要怎么了脱生死?唯有修苦行,要修我们的行住坐卧、香味触法。
△ 修行不是来吃三餐的,要修勇猛精进!做苦行要勇猛精进才会进步。
△ 念佛要发长远心,不可断。如同小溪的水,不管大小,要有水长流,那样才好;天天念,生西就有望,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 念佛要有正念,要时时放下,随时皆坚切要去西方,爱世间的一枝草,就要轮回。
△ 用功要用得深,才能了生死,“行深”要直达到心底,不为八风所动,不生不灭。要得到这明心见性、不生不灭,必须要自己回光返照,观自己的心,打佛七,要找出生死之路,要“行深”。
△ 众生无始劫以来,种在八识田中的种子很多,好的、坏的都有,尤其是坏念头无量无边。我们打佛七念佛,就是在种好的种子来增长善根,将过去坏的种子彻底地除掉。
△ 打佛七就是要克服我们的心猿意马,克服我们这个心不会去打妄想,一心都在“佛号”上面。所以打佛七的意思就是行、住、坐、卧念头要“专一”。
△ 打佛七时,大家要把愿力、精神拿出来,这个心都专注在“阿弥陀佛”上,集中一念,一心念佛。不要让这个心猿意马跑到外面去,这个心不能被外境所转,这个念佛的心,不可让它断掉,要保持一直念、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乱。
△ 念佛要具信、愿、行。要依音声念佛,不管出声或默念,都要从耳朵清楚听进去,念到大地只有一音,也就是各种声音入耳后,即变成念佛音,对外境的一切音声都不起分别,不被转去,方名一心不乱。
△ 打佛七是在打这个“不生不灭”,就是说打我们生死的路头能够清清楚楚,找回我们本来的面目。
△ 如感觉有打妄想,晚上要赶快忏悔,佛多念一点,才会打破散乱心,勇猛精进。我们打七是打心猿意马、香、味、触、法,身、口、意。(嘴念佛、身拜佛、心想佛,意念即不去贪恋香味触法,就不颠倒、不妄想,心猿意马就跑不出去。)
△ 每个人都有烦恼,有烦恼就有生死。应该要好好把握短暂的一生,专心念佛,修行断烦恼,否则生死轮回,六道有份。念佛才能了生死,对于耳闻、眼见、鼻嗅、舌味、身触、意念等,不去分别挂碍,则能得到解脱,这才是修行的意思。
△ 一面做苦工,一面念佛,这个(指脑)才不会乱跑。来娑婆世界是一条生死的路,父母生我们,我们不知从哪里来,我们不认识路,回去不知是猪狗牛?生死的路头往哪里去?出家念佛找一条路,不要再来生死,这一生带业而来,不再带业去,人生难得,佛法难闻。
△ 念佛的力量很大,可以让我们消业障、开智慧。但不能“着相”念佛,执着娑婆世界——“色、声、香、味、触、法”种种有色相的境。如果这样,一定心不清、脑不灵,仍然在五蕴——“色、受、想、行、识”里面打转,还是在世间做白日梦而已。
△ 念佛要一心专注地念,念到“心开花就开”,心清净了,就不会有烦恼。没有那些贪、瞋、痴的坏念头挤在头壳里,自然意不颠倒而身心自在,现前就是西方境界,就是“花开见佛”。
△ 念佛时,心是佛、是戒、是禅、是念念净化。真心是不生不灭的,要用念佛来找它。佛乃没有相,佛是无相的,念佛乃无相,佛在心头。“相”是供在佛桌上的佛菩萨,并非真佛,不过借此而引发我们的自性佛。
△ 正念以念佛为第一。“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只要一直念下去,自然有正念。念佛要一直念到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到一心不乱,意不颠倒。
△ 修行一切法门都是讲这个心,我们行持也是在“行”这个心。这个心若有定力,就会像清净的水静静的时候一样,如如不动,物影投映,无所不现。所以当我们的心很清净的时候,自然能明了一切真相。我们念佛就是要将这个心念到像水一样的清净寂静。心若散乱、不清净,就如同浊水般的污秽。坏念头很多,会去分别好坏,什么好吃、不好吃,或香、或臭,“着”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里。因此念佛念到这个心很清很明时,自然不会执着五蕴,五蕴皆空了,自能度一切苦厄,现出自性光明智慧,通达甚深微妙法。
△ 一心念佛就会心开花开,明心见性。
△ 信佛要怎么信?就是要皈依三宝,因为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有佛才有法,有法才有僧。而法是什么呢?法就是“正法”,是佛祖修行所悟出来的道理;而佛祖悟出道理以后,再来度我们,让我们依这个法来修,使末法众生有依靠。“迷者众生,觉者佛”,如果时时保持我们的心是念佛的心,就是“悟”,就是“佛”,心心都在念佛,就是时时在“悟”。
△ 西方在哪里?必须由这个“心”一直用功夫,用到清净无杂染了,那个时候,就是西方。并不是一直追求“哪里是西方”?如果一直在“着”这个相,说:“去西方、去西方!”有这个追求的妄念都还是“贪、瞋、痴”。然而西方又在哪里呢?西方就在你心头!必须由我们的心去用功,修到由自心现出来的。所以说:“佛在灵山莫远求,……。”心外求佛,无有是处,我们从这个灵山塔下,也就是从这个心去修,就可到达西方。
△ 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无色相”的、都是自然的。不像我们娑婆世界这里所有的衣、食、住,都是“有色相”的。所以不要把种种有相的吃、穿“观想”到西方去,因为这也是贪,就是“着相”。如果着相修行,在静坐时,你所想的念头就会现出这个“境”来,若没有定力就会出问题,很危险!所以不要把“有色相”的一切拿来执着;“无色相”的境界不是我们所能“想”出来的。
△ 念佛若还有“想求开智慧或想得念佛三昧、怎样、怎样”的念头,这都还不行,都还有个“我”。佛菩萨都是无所得、无所求。
△ 一念有九百个刹那。我们每天念头在转,只一念,就有八万四千个生灭。如果临终时,刚好有一个念头起来,就没办法跳出轮回。所以临终这一念最重要,但看我们这个“心”,当这个心行到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时,心清净了,才是西方。
△ 在社会法,说“有量就有福”;出家法则是“有福,慧就来”,智慧都在那里,像大海。
△ 要摄六根不使造业,惟有“念佛”。当念佛念到一心时,一切音声听来皆是念佛声。此外,还要修忍辱,忍辱功夫到家时,则什么事情都会悟出来。
△ 修行要福、慧双修。皈依佛,两足尊,这两足就是福、慧,至于“福”从何来?就是吃苦。(不只是做事的苦,凡是你有感觉烦恼、苦的时候,就要忍。)有这个“苦”字出头,就有福;有福就能消业,待业障消除,佛智就会现前。所以“忍辱第一道”,能修“忍”的人,必能成就道业。
△ 老和尚于一九八五年农历过年前回承天寺,作风大不相同。已瘦得皮包骨,整天、彻夜用力念佛不食不喝,说:“像我修到这样,要去西方,还要经过一些劫。”(老和尚是亲身示现给我们看。)弟子劝他吃东西,都不肯,说:“吃,会耽误时间!”“念一句佛,就过了一劫。”“娑婆世界很苦,赶快念佛!”“念佛,为常住做事,佛菩萨绝对不会误你的。”“什么都靠不住,不要师父在才做,师父不在就不做,什么都给你靠不住的,只有靠你自己!”
△ 为众人做一切功德,一切慈悲方便,在这利他当中,就能修出智慧,并在其中培福,就是“福慧双修”。若不发心于公事、利益大众,只顾自己,不把心量打开,这样的修持,乃是执“我相”,是烦恼的根源,无法得到解脱。
△ 念头从何处来?念头从“无明”来,从六根门头而起,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去听、去分别时,念头就来了。
△ 佛法是行到哪里才说到哪里。如果还没行到那里就说到那里,就是追求,追求却不追求好的,而追求坏的(心里有不清净的企图心)。故出家要拿出愿力行,行到哪才说到哪。
△ 出家吃苦,在家也吃苦,所不同的是——出家,这个心有在“转”,时时回光返照,念头一起,便即时反省。
△ 讲是讲,你们听是听,要修到自己会知道。什么事情动一下,这个正念就会跑出来、会知道,才不会烦恼、执着。贡高挡住,智慧不开。修是从自己的行、住、坐、卧,修到自己会悟出来,什么事自己会知道,这才有办法。不是用讲的来听而已。苦行不简单,也不是像牛一样一直拖,一直做也不是办法。但至少牛做到后来也有一个“觉”出来,你不会耕田它也会教你,也是一种觉。牛有角,会转,虎还怕它。所以要苦行、舍身、念佛、不执着、不怨妒,我们慢慢修,也会有正念“觉”出来。
△ 念佛是在念我们的心,把心静下来,这个心能随时保持在“定”中。用功就是用这个心,了生死也是这个心在“了”。
△ 我们的心要如何转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将“阿弥陀佛”念在心头。不要烦恼没有时间修行,若能行、住、坐、卧随时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 身、口、意要能做到三位一体。
△ 修行过程都会遇到许多境,如果对境当时,一念转不过来,不但无明会起,烦恼也跟着来,而修行就是在修这一念转得过来。所以念佛这“一念”要保持得好,时时刻刻都以阿弥陀佛念在心里;以念佛来伏无明烦恼种子,对境转心,这个心不起分别、无好无坏,这就是“定”。
△ 我们修行要一心、要专心,一心就是时时刻刻依这个“阿弥陀佛”来行持,就能保持一心;不去想别的妄想,只想到阿弥陀佛就是一心。这样,在白天时,遇到种种的缘、种种的境,我们的心就有主,白天若有主,做梦时就有主;做梦时有主,在病苦时也是会有主,有这个功夫,才不会被病苦所转。若在病苦中有主,有主就是心,心都能够念佛,不会被这病苦、烦恼所转,那在临命终时就有把握。
△ 外境是动的,里面(心)是静的,才是修行,才有正念,就不会给外境转去。
△ 放下这个臭皮囊,修行最重要的是求“心”解脱,不要处处惦记着这个身躯,被这个身体度走了。如果有什么境界,也不要执着“得到什么”,凡是有所得的都是生灭相,还不是那个真的“如如不动”,也就是我们本来的真面目。
△ 有的人虽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着相”修行,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但引起烦恼、颠倒想,到最后竟说自己很有修,说自己“得到什么,得到什么……”。其实已经错误了还不自觉,甚至影响别人,这些都是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
△ 念佛不能执着“我看到什么境界”,因为念佛是“无所住”,不是有色相的。若说“见到什么”或“我怎么样”,那还是幻化,很危险!不要拿一个东西起来讲,说“我看到什么”。
△ 修行并不是什么都不要,那是“偏空”。修行是“守本分的执着”,应该吃就吃。
△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一直用“舍身”来成就佛道、度众生。但这个“舍身”是自自然然的,不是用勉强的;要修行修到有定力,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的时候,自然不会有感觉。而我们的功夫还没到那个程度时,就是还有“我相”;一枝针刺到我们、一只蚊子咬到我们,都会感觉痛,这就是定力不够,还会随境生心、触境分别。所以“舍身”是不可勉强的,否则就变成执着了。
△ 修行人要修正念,临终时才不会颠倒。闭关,闭这个心不向外攀缘,精气神饱足,加倍用功。如要住山修行,要有住山修行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不会去想吃的,衣、食、住方面能够随缘,这叫做“天人供养”;山上有什么就方便吃,不必煮才吃。
△ 要做功德,不拘任何方式,但心中不要存有“会得到什么”。
△ 以前会画图的人,画出的太阳能晒谷子,能把鸟画成活的,真的会飞,这是以前的人修出来的。现在的人不可能把鸟画活了,现在的人都是依赖科学、化学。
△ 经藏在哪里?经藏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部人人都有的自性《心经》,必须靠智慧开显才有办法流露出来,所以佛陀所讲的一切经典都是智慧。我们因为智慧未开,看经书当然是迷迷糊糊,无法解空“真义”,深入佛法。
△ 行、住、坐、卧都是禅,不是只有“坐”才是禅。时时保持内心寂静、不分别,就是禅。说明白一点,“一心”就是禅。
△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都是在贪吃、贪睡的五欲中流转生死而不自觉。所以出家就是要修“心清净”,来度这“七情五欲”的束缚。
△ 修行人时时都要“放下”,这样临命终时才不会有挂碍。时时心能静静的,没有好、没有坏,这就是“对境无心”。无心,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什么事都不挂碍好、坏,这才是真功夫,任何时候都“没什么事”。
△ 《心经》里讲“观自在菩萨”,“自在”是什么呢?就是观这个心让它“自在”。不管什么境界来,或是妄念纷飞时,同样保持“寂静”,佛号抓紧,没有好、没有坏,没高兴、没生气。让这个心时时都自在、清净,不可被境转走,这就是“观自在”了。
△ 烦恼虽然是空性,本无自体,宛如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无可捉摸。但是只要心里有烦恼,一定不自在。所以修行就是在修“心中没有什么事”,没有“我怎么样”。
△ 度众生要随缘,并不存有“度众生”的心念,一切自自然然。
△ 度众生不是简单的,不是“社会款”像老师教学生。
△ 老和尚的某位在家弟子充满了弘法利生的热情。自组一个佛教共修团体,花了三十几年的心血,但后来因人事关系,而未能圆满如愿,终告解散。但他不认输,还一直念念不忘要做什么什么……。
老和尚劝他:“××!一切放下,听其自然。”
△ 问:《心经》上哪一句话最重要?
老和尚: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最重要。修行人不管到哪里都要保持平常心,都能无挂无碍,清净自在,修行就是要修这一点“自在”。
南无阿弥陀佛